特稿|在各自现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中拉双向奔赴的四季故事
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13日在北京举行。经过十年悉心耕耘,中拉论坛机制已成为中拉平等对话、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
岁月流转,四季更迭,中拉整体合作的精彩画卷徐徐铺展。绽放在墨西哥沙漠里的中国“太阳花”、风靡中国健身达人圈的巴西莓果泥、翱翔在圭亚那稻田上的中国农业无人机、晋升中国花卉市场“新宠”的秘鲁朱顶红……一个个跨越山海、连接中拉的动人故事,成为十年来中拉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话合作网络的生动注脚。
在水草丰沛的地方,各种花卉把太阳的光和热转化成大自然的美。而在墨西哥西北部索诺拉州沙漠地区的佩尼亚斯科港,长年干旱、高温、光照时间长,光伏项目如同盛开的“太阳花”,把光和热转化成当地居民梦想的电。
4月的一天,47岁的当地居民何塞·加尼卡从冰箱里取出食材准备晚餐。“不用为储存食材发愁”这一看似平常的需求,他以前不敢想象。“以前供电很不稳定,经常停电。”加尼卡说。
这一切随着中国企业承建的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二期工程交付投产发生了改变。
为缓解周边地区的电力缺口,减少对电力进口的依赖,墨西哥全面推进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建设,完全建成后将成为拉美最大的光伏项目。
行走在光伏板间,中能建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二期工程项目经理王志飞无比自豪。他说,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是墨西哥门类最齐全、技术最复杂的光伏项目。二期工程总装机容量达到300兆瓦,每日最高发电量达204万度,可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2025年4月2日,在墨西哥佩尼亚斯科港附近,中墨双方的技术人员巡查佩尼亚斯科港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十年来,中拉清洁能源合作助力发展,点亮拉美万家灯火:在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紧张;在智利,蓬塔风电场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在古巴,西罗雷东多生物质电厂变废为宝;在哥伦比亚,伊图安戈水电站建成后将解决全国12%的电力需求……
智利塔尔卡大学工程系学者克里斯蒂安·加西亚说,拉美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清洁能源,中国拥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运营的技术和经验,中拉在这一领域拥有天然的互补性。
“感谢中国帮助我们实现了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加西亚这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正是对十年来中拉清洁能源合作丰硕成果的精准概括。中拉合作向“绿”而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酷暑难熬,各色清凉饮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低热量、抗氧化、纯天然……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巴西莓在一众“超级水果”中脱颖而出。
中国上海,巴西姑娘英格丽德·托尔夸托走进街边一家巴西莓果泥专门店。品尝一口后,她惊讶地赞叹:“地道,是巴西的味道!”
托尔夸托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她报名了孔子学院的课程,之后两度赴华交流学习。2024年,她再次回到阔别九年的中国,成为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身在中国,她发现身边的巴西元素越来越多,每次她总会同身处巴西的中国朋友、孔子学院老师高春晗分享。同时,高春晗在巴西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在巴西,约200年前中国茶农带来的茶树和巴西莓棕榈树并肩而立,中医诊所走进巴西社区,针灸被纳入医保体系。在中国,巴西“战舞”走红网络,两国经典文学作品互译工程佳作频出……
中巴友好往来是中拉人文交流的生动缩影。十年间,“汉语热”在拉美多国日益兴起,中国多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拉美地区国际书展,拉美影视作品也频频亮相中国的国际电影节,“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中拉在互学互鉴中相知相熟、相近相亲。
2025年4月1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舞狮队在“国际中文日”庆祝活动上表演。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心主任罗伯托·拉方丹表示,十年来,中拉人文交流日益丰富多元,民心相通逐步深化。在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中拉携手推动各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拉人文交流活力迸发,双方在相融相通、互促互鉴中携手向前。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万千稻穗随风摇曳,铺展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但稻田里的精彩不只在地面。
南美洲北部,圭亚那广袤的稻田上,中国农用无人机在蓝天下低空飞行,拍摄下金灿灿的稻浪。操作员温菲尔德·华盛顿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无人机是他“会飞的眼睛”,实时传回清晰图像,分析植株长势、田间水量与病虫害情况。
中国无人机是圭亚那水稻精准种植试点项目的“关键角色”,这一试点由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支持。2022年,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提升数字农业发展韧性项目”的大力推动下,圭亚那稻米发展委员会在当地启动了试点建设。
圭亚那农业部数据显示,在该项目支持下,圭亚那水稻单产从2019年的每公顷5.9吨提升到2024年第一季的每公顷6.6吨,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再次攀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提供无人机、平板电脑九游娱乐官网等设备,项目还有一个关键环节——指导与培训,包括派遣中国专家去圭亚那现场指导和邀请项目参与人员到中国接受培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海波是专家组成员之一。他介绍说,中国专家设计了一套适应圭亚那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当地设立专业化服务团队,系统培训无人机飞手与数据分析师。
圭亚那稻米发展委员会技术推广主管特拉维斯·皮尔格林是赴华培训的一员。他说:“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回国后,皮尔格林与当地程序员合作开发了相关应用程序。2025年,圭亚那新一季水稻种植试点进一步扩展。
2024年5月22日,“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农村生计改善和粮食体系转型能力建设活动”学员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交流。新华社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如今,圭亚那稻米发展委员会培养了8名无人机飞手和12名数据分析员,还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小组,推动水稻种植全面走向数字化。
圭亚那农业部长祖尔菲卡·穆斯塔法评价说,该项目是圭亚那政府、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等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国驻圭亚那使馆首席馆员黄瑞参赞表示,这一项目将助力圭亚那实现到2025年“食品进口减少25%”的目标。
十年来,中拉合作一直秉持加强团结协作、推进南南合作这一初心,在全球治理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示范作用。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娜塔莉娅·平·比索认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有助于加强拉美地区粮食安全和主权,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圭亚那无人机培训到墨西哥灌溉物联网技术,从阿根廷数字技术扫盲到巴拿马农村电商计划,中拉农业技术领域合作正结出丰硕成果。中拉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典范,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蛇年春节前夕,中国花卉市场上,秘鲁朱顶红蜡球的销售异常火爆。“买颗朱顶红,来年注定红!”这句吉祥话让大规格朱顶红蜡球成为年宵花市场的“新宠”。
“春节期间,朱顶红蜡球的整体销售情况十分理想。以上海复兴公园门店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额增长了近80%。”上海种业(集团)营销中心副经理杨仕琦介绍。
秘鲁农花公司和中国上花集团携手打造的这款朱顶红花朵大、花期长,无需阳光、水土和看护,被誉为“懒人花卉”,成功在中国年宵花市场“破圈”。然而,这一中国年宵花市场上的“新宠”也曾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
这款大规格朱顶红种球由秘鲁农花公司繁育,曾因存储和运输需求高增加了成本、压缩了利润,使销路遇阻。
中国方案为这款朱顶红带来转机。上花集团的研发团队多次与秘鲁农花公司沟通,认为可利用大种球营养丰富的优势,另辟蹊径,通过蜡封等技术打造“懒人花卉”,赋予美好寓意,开发礼品属性,进军年宵花市场。此后,上花集团带着朱顶红蜡球连续四年走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极大提升了这款花卉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
上花集团副总裁杨娟介绍,为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审美和需求,中秘两家公司在育种、营销等领域密切合作,每年都向市场推出新品种。
秘鲁农花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塞洛·弗洛雷斯回忆,在遇到中国合作伙伴前,他没想到朱顶红日后能在中国成为爆款。“中国市场开放透明,进口流程高效便捷,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支持。”
在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经济学家曼努埃尔·伊达尔戈看来,朱顶红走俏是中拉经贸合作十年提质升级的一个例子。他认为,中拉经贸合作正从传统商品贸易向科技等领域拓展。“我认为这是促进拉美出口产品多样化、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机遇。”
2024年12月13日,在智利莫斯塔萨尔的一座吉制公司工厂,工作人员处理车厘子。吉制公司2006年起开始向中国出口车厘子。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摄)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拉贸易额超过5100亿美元,较十年前翻一番。中国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秘鲁、智利、巴西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已与拉美五国签署自贸协定。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拉优质产品走进彼此千家万户。迎风绽放的朱顶红,体现了中拉贸易往来的热度,也寓意双方携手共赢的美好愿景。(执笔:陈瑶、陈寅;参与记者:赵望轩、江雪、朱婉君、李佳旭、于帅帅、吴昊、赵焱、田睿、朱雨博、王钟毅、谢照、刘宇辰、郝云甫、周永穗、李梦馨、张梦洁、李海伟、陈杰、郑良、刘华峰、杨濛、林晨;报道九游娱乐官网员:里卡多·蒙托亚)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zzhcmx.com/marketing/3408.html